访谈实录

【实录】 寻找科技金蛋系列《对话》第一期政策篇

【访谈时间】
2014-05-19
【访谈嘉宾】
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黄利琴、宁波市经信委主任林克宇
【访谈简介】
近期,宁波日报推出"寻找科技金蛋"的特别行动栏目,在企业层面推出一批主动联姻科研机构,积极寻找、消化、吸收科技"金蛋"的典型;在科研机构寻找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推进企业界、科技界两头联动,合力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为营造合力打造科研成果转化通道的浓郁氛围,推动经济科技的融合,宁波日报与中国宁波网共同推出"寻找科技金蛋"系列《对话》。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宁波网和宁波日报共同为您推出的系列《对话》,寻找科技金蛋的第一篇。今天我们在直播室里邀请到了三位嘉宾,下面我就向您介绍一下。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陈市长您好。

陈仲朝: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嘉宾是来自宁波市科技局的黄利琴,黄局您好。

黄利琴:您好,网友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嘉宾是宁波市经信委主任林克宇。

林克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走进今天的《对话》,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陈市长,这个问题是作为我一个外行来讲,借今天的机会想向您请教一个内行的问题,就是在昨天,宁波市召开了一个宁波市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暨石墨烯系列产品发布会,您也参加了,这个石墨烯技术到底是个什么技术,对宁波的发展究竟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陈仲朝:石墨烯,简单的讲它是一种新的材料,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四方面的特点,它是最硬的,世界上硬度最硬的,第二个是导电性能最好的,第三个是导热性能最好的,第四个是透光性能最好的。因此这样一种新材料,2010年被发现以后,并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按照路甬祥委员长跟我讲的,石墨烯有可能是成为改变新材料性能、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革命性的材料,因此价值非常大。

昨天我们召开了中长期的规划发布和石墨烯产品的发布会,就近十年我们在推动石墨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典型的,也是比较完整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分了几步来走,第一步我们是引进了一个人才团队,有一个好的高端的人才引进宁波,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第二步是我们研发成功了这个技术,这个团队进入宁波工作以后,石墨烯的制备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突破。第三步是我们这个科技成果成功的实现了转化,建设了生产基地。因此去年12月,世界上首条的石墨烯生产线建成投产。第四个大的工程是要推广到多领域广泛应用。因为光有创新的产品出来,还要市场上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设定了重大科技的专项,推广多领域的应用。第五步是我们在应用之后,我们要编制石墨烯的中长期创新和产业化的规划,这个规划最后完成顶层设计之后,再来指导全市产业发展。

走过这么一个完整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昨天发布以后,得到了广大同行、业内人士的广泛的认可,特别是昨天发布以后,一经网上消息报道之后,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踊跃的认可,短短的一小时时间,还是上市公司直接到石墨烯相关的公司,昨天所有的股票都上涨了。因此有关人士昨天跟我报告了这个消息以后,也很高兴。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的这些,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石墨烯技术,这项创新,是不是我市的创新驱动又一大成果?

陈仲朝:是。

主持人:我们宁波市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当中,我们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仲朝:这个题目很大,也很好。我这里只能够捡主要的,简单做一个介绍。大体上我们有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个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宁波到去年为止,我们申报的各项专利、技术成果,这一部分的90%出于企业,我们获得国家和浙江省的各类科技进步的奖项当中,80%是由企业获得。同时我们也承担国家级的各类科技项目,也有80%是由企业承担的。因此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R&D还只有1.65%,到去年2013年达到了2.25%。短短的三年时间快速的增长,也改变了我们宁波全社会研发投入长期以来低于浙江省也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这是我们取得第二项的成果。

第三项成果,我们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双获得副省级城市的第一名,2010年我们专利的授权量大概只有26000件,去年我们已经达到了59000件,因此已经连续两年,我们获得了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一名。

第四方面的成绩,取得的进展,就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去年我们高新技术的产值占到规上工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近几年都是以1%到2%的百分点占比在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宁波的创新过程当中,也有许多国家部委给我们试点的认可,包括我们获得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也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的试点。这些是我们的进展,当然宁波总体上来看,我们的创新条件、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创新的资源也不多,我们的企业创新能力也不强,总体上我们创新的总体实力、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也是制约我们现在宁波转型升级当中的一个困难的方面,同时也需要我们花更大的力气着力来解决的一大问题。

主持人:是,刚才您说到这些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词,就是企业的创新。说到企业创新的时候,这个有一个要跟黄局说一下,您可能平常接触企业也比较多,说到企业创新,或许您也听到一句话,叫做企业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黄利琴:我是这么看的,我认为首先这个提法我不认同,我认为,我们在调研当中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企业家说的是,不创新等死,只有创新才能找到活路。我想可能这样的表达会更确切一些。

主持人:我想可能是企业主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是创新创不好的时候是找死了。

黄利琴:确实是,在以往优势逐步弱化、人力材料成本全线上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这么一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确实意识到,洗液要取得核心竞争力,要能够长期高水平的发展下去,必须要依靠创新。最近我看到经济学家许小年讲,企业创新已经不是成本的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

那么现在你讲的这个不创新等死,在一些企业当中确实也有这种两难的情况出现。这些企业主要是还不知道怎样去创新,对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比较依赖,不敢去冒这个创新的风险,所以也就出现了这种创新找死的感慨。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不是要不要创新的问题,而是怎样把企业这种创新的渴求引导好、组织好,把他们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所以去年我们已经研究出台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方说科技领航计划、创业计划等等这些计划,就是要把人才、科技成果和资本等等这些要素结合起来,鼓励引导企业来创新转型,摆脱资源、廉价劳动力的要素束缚,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来。

主持人:刚才咱们说到企业创新,既然说到企业创新,那创新的主体肯定就是企业了。所以说有一个问题我想向林主任请教一下,既然说到企业的创新,您认为,或者从您的角度去看待企业创新的话,您觉得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哪里?

林克宇:制约企业创新的因素应该说很多,首先我认为是一个理念,作为企业的领导、董事长、总经理,要有这种创新的意识。刚才黄局长讲了,现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大环境,这样一种竞争白热化的程度,如果没有创新,那么企业是不能长久的。

那么创新,除了有理念之外,还得要有方法或者叫手段。那么宁波的民营企业应该说,能够吃苦耐劳,这个是有名的。但是在创新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部分企业走得比较好。刚才陈市长讲到,一些创新走得好的企业,现在日子都相对来说比较好过。不太愿意创新或者比较保守的企业,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当然,在创新过程当中,如果说有什么制约的话,除了理念之外,我认为还有人才,还有资本,还要有方向。理念、人才、资本和方向,这几个因素都会决定你能不能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还有创新的过程当中成功率有多大。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宁波的创新环境正在不断的改善,刚才讲的这四个方面,应该说宁波都有很大的长进,但是是不平衡的。

主持人:刚才林主任说的非常好,就是说从我们整体来说,宁波的企业创新,从我个人认为来讲,首先要推的就是理念的问题。那么从整个企业创新这个角度,刚才三位嘉宾也都谈到了,尤其是陈市长,刚才您说到相对其它城市来讲,我们宁波的创新力度稍微要薄弱一些,但从目前我们整个宁波的发展情况来看,就您所观察到的,或者说在您的工作过程当中,您认为我们宁波市应该怎么样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

陈仲朝:这个题目非常好,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研究和采取措施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简单的讲,从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去着手研究去推进。第一个,我们要致力于高端的创新要素,更多的向宁波的集聚。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要素的集聚是第一位的。这个要素的集聚,高端要素,宁波是非常稀缺,如何集聚这些高端的创新要素呢?我们正在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

一个是搭建一些创新的大平台,用大平台来承载许多的创新的载体和新的要素。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年底就开始研究,按照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谋划研究布局大平台,提出建设新材料科技城,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创新驱动的大的平台。去年8月份已经正式出了决定,也组建了专门的班子,我们举全市之力来推动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除了这个平台之外,我们还有余姚的千人计划产业园,还有和丰创意广场、研发园,这些都是大的平台。

第二个我们要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研究研发的机构,这些机构,要引进高端的要素,没有这些大的载体、大的机构,没有吸引力。因此多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也是基于宁波的短板,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不同的阶段都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引进大院大所。包括浙大理工、诺丁汉大学,研究机构包括北方材料研究所、中科院材料所等等这些国家级的大院大所,我们引进了有七十多家。当然,远远不够,我们要下更大的功夫,还要大力的推进引进。

第三个高端要素当然是人才和团队。人才和团队是我们一切创新里面,人是最活跃的要素,创新的活力也是来自于人才和团队。因此这方面,宁波应该说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业内非常知名的三三一五计划,这个三三一五计划实施几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高端高层次人才的响应,因此实施的效果也非常好。我们从政策的支持、环境的营造,包括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样良好的氛围正在不断形成。这是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的。

第二方面需要努力的,应该是在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要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以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来营造区域良好的创新的这样一种氛围和环境。这些包括刚才第一个问题,主持人提的,石墨烯,像这样的一个全球和全国首创性的重大科技的突破,会非常提振全市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的营造。

第三个,要真正落实好企业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创新的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发挥企业在创新当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在企业真正发挥创新过程当中全流程、全要素的主体作用,包括创新的决策、创新的组织,包括创新的投入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整个过程当中让企业成为主体,这实际上,从全国来讲也好从我们宁波来讲也好,是一个难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的要求,也是一种科学创新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作为宁波来讲,一定要下决心,作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当中,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作为第一要务,勇于去突破,勇于去破题,率先能够实现。

当然,要实现创新的整体能力,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非常重要,只有一个城市具有创新的文化,一个城市的创新才能涌现出来。因此我们要大力的鼓励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宽容失败这样一种理念和这样一种氛围,勇于去创新,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样一种理念、这样一种工作的追求,变成全市人民的自觉文化,这样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主持人:刚才三位嘉宾都谈到了企业创新,在我们今天这个直播现场,我们还安排了一个外场,在外场我们安排了两位嘉宾随时做采访。刚才咱们说到企业创新,我想先连线一位企业,咱们听听来自企业的声音。接着我们要连线的是来自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邹炳德,来听听看邹董事长有哪些想法和看法。邹董事长您好。

邹炳德: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邹董事长,应该说初次我们美康公司涉足医疗体外诊断试剂,一直到成为行业的前五名的所谓的黑马,这个过程应该说是艰辛和辛苦的,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我们美康公司,您认为在哪个节点上把握得非常不错,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邹炳德:美康生物,我们从2003年成立到现在10年了,主要我们是看准了这个市场跟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在我们国家大的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原来医院比较注重疾病的治疗过程,往往在疾病的早期的诊断、预防上,可能相对是薄弱一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逐步逐步由治疗型转变成早预防,那么预防主要就要靠诊断。早诊断才能早预防,所以我们瞄准了,医改的这么一个方向。这是第一。

第二,生物医药这是一个大的行业,不管是国外还是我们国内,是我们21世纪的一个新兴产业,它从疾病的早期诊断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我们科技创新跟政府支持,也引领着我们美康生物的快速发展。

在科技创新,科技驱动创新方面,我们美康生物做了不少的工作,从科技人员的引进,以及到项目的立项,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我们公司有一个糖化血红蛋白这么一个试剂盒,是糖尿病的确诊试剂,并且这个项目我们也是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立项,所以从科技创新转化到科技成果,真正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好的,邹董事长,刚才听了您谈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在我们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当中,我们民企可以说普遍都面临一个资金难的问题,据我所知,当年美康公司是凭借着20万元的科技创新项目奖,敲开了市场的大门,所以我想在这里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包括资金在内,您觉得我们的政府还应该为像您这样的一些企业做些什么,或者说再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政策?

邹炳德:我觉得就是,政府在服务方面,尤其应该关注一些小微型企业,一些创新型企业,因为企业刚刚在成立的时候,规模也比较小,资金也比较缺乏,我觉得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科技、经信、人社,应该更多的关心或者关注到这些创新型的苗子企业。我觉得应该逐步建立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比如说给他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的培育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得他们很多项目在立项上给予优先的照顾和扶持,然后每一年验收,根据他的成长过程我们一批一批筛选,经过三五年真正筛选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这样的企业,真正从一千万到一个亿到十个亿,不断的这样扶持。所以我觉得小企业的扶持尤为重要。比如他真的超过一个亿,我们怎么扶持他,超过五个亿怎么扶持他,到了十个亿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这些企业就不一定要我们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所以我们政府要有目标的去培养,从五百万到一千万到五千万到一个亿到五个亿,慢慢的去筛选,这就需要相应的科技、经信建立数据库,对这些小企业,从五百万到一千万的时候有一批,一千万到五千万有一批,五千万到一个亿有一批,超过五个亿的,这不是我们培育和关心的重点,企业发展到五个亿十个亿,他在资金上、对政策的了解上,包括人才的引进上、项目的立项上,我觉得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台了。我们政府应该再关心小的企业,再筛选一批再扶持大,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个方向,不断的关心扶持一批一批的小微企业,让它们逐步的壮大。可能一百家里面,真正培养起来的可能只有一家或者五家,我觉得这也是在我们整个扶持企业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能够真正扶持壮大的,这就是政府真正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工作应该重点转变的地方。

主持人:好的,感谢邹董事长。刚才邹董事长说到这样几个问题,从目前政府方面来讲,是不是能够多考虑扶持那些小微企业,还有创新型的小企业,在立项方面、资金方面,从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培育方面,是不是能够制定一个逐步培育的过程,比如说我达到了五百万、五千万或者上亿,或者是几亿的情况下,有没有能够政府出台一个这样的,逐步来培育小微企业的政策,另外还说到了一个,很多的企业对于政策不太了解,是不是能够政策下企业?听了我们邹董事长的一番话,我想问一下三位嘉宾,你们对邹董事长提出的这样的问题,陈市长,您有什么样的感想?比如说他提到的这个培育企业,逐步培育的这样一个想法。

陈仲朝: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的规律,应该要尊重这样一个基本规律,我们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实际上从宁波市委市政府来讲,在工作当中也是跟我们邹董讲的一样,我们在梯度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我们在最早创新,最源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创业计划,给许多有创业计划的人,我们实行无偿的资助计划,这是最源头的,有一个好的理念好的创新成果,但是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有点子但是缺少资金的时候,我们无偿的资助,这是最早的源头。

如果适当进步到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进行股权投资方面了,宁波有一个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就是对早期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我们给予投资的支持、资金的支持,这种方式天使投资又是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去支持的,所以既有支持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如果创新企业发展好了,做得有好一点了,规模又大了,就是各类的风险投资。宁波又设了创业引导基金,这些对小微企业走到中间规模发展水平的时候,我们又是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如果走过这一步,就进入到规上,正常的企业,就是健康成长,有不同的产业、科技和人才,各方面的政策来扶持它。

主持人:这里我也想请黄局和林主任谈谈两位的感想,对于刚才邹董事长提到的这些问题?

黄利琴:刚才陈市长大概的都已经讲到了,实际上比较全面的就是我们市政府出台的一个科技领航计划,基本上就是邹董他讲的这些问题,按照这些问题去设计程序的。一个大学生或者海归人员来,他缺乏资金,怎么支持,陈市长讲了,给他创业计划的支持。等到他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我们会引领他通过承担各个层面的科技项目计划,来帮助他提升,同时帮助这个企业建立企业工程中心、企业研究实验室,还有科技创新团队,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真正到了企业再往上发展,比如经信委着重在抓的高成长企业,对这些,我们同时支持他申报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等等,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他走上市这条路,来融更多的资金跟人才,来助推企业的发展。

林克宇:刚才两位领导都讲到了,我再补充一下。作为宁波来讲,应该说总体的投资环境还是不错的,当然,邹董刚才讲到的,在企业这个种子发芽、生长期,我们都有不同的政策。作为我们经信委产业主管部门来讲,对小微企业我们有小微企业创业这样的工程,主要是搭建为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的平台。刚才邹董讲到政策咨询平台,我们有87188718这样的平台,不管是经信委还是科技局还有其它部门,我们有五十几个部门,政策都在这里可以得到咨询,可以了解。所以我也借这个机会,借《对话》栏目,跟各位企业家讲一下,要充分的利用这个平台。

我们除了这个平台之外,我们对小微企业的,比如说担保、培训、协会管理,还有参展等等,都有服务的平台。

主持人:所以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邹董事长刚才讲到,政策是不是能够走进企业,可能像您讲的,8718,可能有的企业不知道有这样的平台,没办法去了解相关的政策。刚才林主任也谈到,很多政策基本上在这里都能够找得到,但是尤其是刚刚创业的小企业不知道,可能还不太熟悉。不管是科技局也好,还是经信委也好,怎么能够让那些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就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在知道我们做到哪一步的时候可以找到什么样的政策、什么样的扶持等等。我想可能还是一个对于,尤其是刚刚创业的小微企业的一种宣传吧,让他知道我们有这个平台。

林克宇:所以我刚才讲,今天这样一个途径也是一种宣传的途径。我们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大楼里面,在我们经信委的窗口里面,也有政策咨询可以找得到,全部都找得到。

主持人:所以说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对于企业来讲,我们说要找到能够适合自己的一些政策,或者是扶持自己的一些政策的话,不仅仅是说等着一些服务来上门,其实我们还要找,从各个方面能够找到一些信息或者找到一些政策,这个可能不是我们相关单位单方面来做的,也需要企业自己努力。

这里有一个问题问一下陈市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们国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多达三万多项,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大概只有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应该说就更加少了,据说只有5%这样子。所以我想问一下,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破解一下?

陈仲朝: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面临着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个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宁波与你刚才讲的全国的数据一样,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这个比例也不高,去年我们做过一个的调研。

如何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产品化最后产业化,解决这四化,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确要多管齐下,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市委市政府的层面,我们在几个方面推动转化,一个就是加强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引导,卢市长对科技成果的转化非常重视,明确要进一步研究,系统的研究政策,系统的解决转化当中的重点问题。因此今年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意见,也专门拿出了专项资金,今年第一年就拿出一个亿,今后每年按实际需要保证使用。那么在这个政策当中,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和资金的扶持等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和规定。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强化大的平台的支撑,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许多环节,这些环节怎么给它,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到企业,怎么给它联系起来,需求与供给方怎么对接起来,这需要建许多的服务的平台去支撑。因此市政府现在建了几个大的平台,包括宁波创新港,包括网上技术市场,包括孵化器,这些平台,像宁波创新港,去年光提供科技中介的服务发布,去年有一百多场次,我们的孵化器全市有二十几个孵化器,孵化器的总的面积有近60万平方米。这些平台来提供中介的服务。

因为这个对接,供给与需求方的对接,我们在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的申报、评估,包括科技金融的服务,方方面面都需要由这些平台来承担,要相应的机构去承担,这个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转化资金的支持。刚才问题当中我也讲到了,我们设立了许多政府性的天使投资和创投基金,这些基金通过引导更多的社会的产业基金和股权基金,能够投资到创新型的成果转化当中,让创新有更多的直接融资的渠道,降低创业者和创新者的压力和负担。这是第三个方面。

最后一个方面,要强化成果转化当中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让创新者、发明者,如果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也没有得到应用的市场利益的话,也会影响、制约创新的激情。因此要有许多的创新成果转化当中的,符合创业者需要,也符合创新者意愿的一些商业的模式,包括我们去年推进的科技成果的拍卖,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去年试行以后效果非常好。总的比起拍价格提高了60%,这样就使科技成果的创造者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更多的创新的资金。这是一种方式。

另外还有一种合作提成,包括参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参股,或者一部分参股一部分现金回报,要有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大家供需双方都能够满意,都能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创新规律的模式,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推动。当然这个肯定,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系统,还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推进。

主持人:您说的这些,我也一直在琢磨,您说的过程当中我又联想到刚才林主任说的这个问题,就是说像8718这样一个平台,刚才陈市长也说到了,我们有多少个平台,比如创新港,去年一年就推出了一百来场的对接会。但是从目前来讲,科技成果能够转化成企业利用的话,转化率还不是很高。是不是您说的那么多的平台不为我们所知道,还是一个推广的问题。可能我们有各种桥梁,桥搭得很好,平台设施各种方面都很好了,但是真正知道这个桥在哪的,可能不一定很多,是不是我们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自我,就是这个桥梁自我推广的一个问题?有没有这个原因存在?陈市长,您觉得会不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陈仲朝:这个一定程度上是有的,我们服务者怎么样被广泛的接受,本身就是应该要有更好的宣传和扩大认知度的这样一种做法。这方面做的有一定的差距,现在许多的平台和中介服务的机构,实际上我们市场化的机制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的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的机构,现在由于还没有建立市场机制,我们现在更多的政府部门自己在推动,自己在组织在实施。这种方式,我们相对的,心很急,想把这个事做好,都会参与进去。但是可能更多的宣传,更多的让大家知道这方面,我们在不断的做,可能认知度还不是十分的广泛。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话题上,林主任可能会有发言权,因为8718,刚才我们说到了,虽然现在还是不一定被刚刚创办的小微企业所知道,但是推广得应该是不错的,现在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都知道8718这个平台,您是应该有经验可以来说说,我们这样一些好的平台,类似于创新港这样的平台,应该怎么样去推广,怎么能够更快速的让人知道,让企业知道,让创新单位科研项目单位知道?

林克宇:这个我想,每一个平台有不同的重点,创新港的平台是创新港的重点,8718是一个中小微企业的公共咨询服务平台,侧重点不一样。创新港部就是刚才讲,主要要孵化,要科技成果转化。

刚才讲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个人认为除了我们努力还不够之外,或者是我们政府在着急,企业不着急,也不完全是这样。我认为还跟我们的成果,所谓的成果,有的是真正的成果,可以转化,有的成果,成果要转化,刚才陈市长讲的有四个方面,要过四关,工程关、产品关、商品关和最后的产业关,要过这四关。有些所谓的成果,不可能过得了这四关。但是它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它可以发表论文的,已经有成果了。所以这种成果,实际上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它还不够。那么这种成果如果多,转化率必定会低。

主持人:所以说,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外行人来讲,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觉得政府也在着急,企业也在着急,一些科研项目人员也在着急,好像对接不上。

林克宇: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体现企业是主体,是创新的主体,这个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是,说到这里我还想连线一下外场,今天我们还有一位嘉宾,是来自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所长崔平,我们听一下她的看法和想法。崔所长您好。

崔平: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现有的情况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崔平: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办所的目的。目前我们大概有几种办法来想,尽快的能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去,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经济服务。当然第一个,我们是和大的企业去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比如说我们和韵升集团,我们定期的会有一些互相的讨论,去讨论五年、十年我们要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我们主要是跟他们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就是载体。通过人员、资源的共享、共有,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第三个方面,我们主要是接收企业的攻关项目。企业就是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来委托我们,我们也做。

第四个就是我们为企业,随时随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还有第五种方法,我们每年要派大批的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去,深入企业一线。第六点,我们和政府之间和企业之间建立互访制度,定期的我们到企业去调研,到地方政府去调研,我们也每天也接待大量的区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到我们所里来了解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如果创办企业,那么我们就是要和,转移到企业,和企业共同建立合资公司。我们了解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转化方案,希望用最少的投资、最短的时间,来把这个成果转化。因为跟企业做事,是一定要讲求效益讲求效率,而且要讲求成本。

主持人:好的,那么在这里崔所长,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下。刚才您谈了这么多,我们在谈到科学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还有一种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这样的话,我想可能会减少我们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转化风险,另外在这方面,在发达国家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也希望您能在今天的节目当中给我们介绍一下?

崔平:确实,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和发达国家也是有差别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它可能中介机构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需要,原因是他的受教育的程度,人才的量,企业的研发能力,都非常强。企业要找成果,他很快的知道哪一家企业或者哪一个学校有这个成果,他立即就去找。比如思科公司,思科公司是收购了几百家小企业、创业企业的技术,连公司整个都买去了,但中国现在的情况还到不了这一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中介机构还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中介机构本身,我认为是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性和他们对成果的认识,以及他们对需求企业的了解,他们要有大量的技术成果的库存,同时要分析,要知道企业要什么,这个非常重要。

当然,第二点,反过来说,我也觉得我们的企业应该对中介机构的劳动要有所认可,一般中介通常来说,当然都是脑力劳动,都是一些人坐在那儿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不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那么在中国往往觉得脑力劳动,可能不需要花太多的成本,往往在报酬上就会存在问题。或者有的时候中介机构引荐了,然后很快把中介机构又撇开了。所以目前在中国中介机构发展还不是很好。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崔所长。崔所长回答我们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问题说到六点,她提到有什么办法,比如和大企业,她说到和韵升合作的时候,他们签订了长年的计划,怎么样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另外起到小企业,怎么样共建研发中心等等。其实他们也在想办法,说到这里的时候,有网民也反映,我们在之前也看到很多网民提到一些问题,今天时间关系,不能很多都拿出来,他们就反映说,好不容易可能研制出来一个新产品,有的甚至可能还填补了国家的空白,或者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是这个市场推广非常的困难,非常想得到政府的支持,那么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的研究人员或者说搞创新的这些人员,他们就觉得比较头疼。那么陈市长,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

陈仲朝:这个问题在我们创新当中,现在企业家也好,反映的是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科技创新以后有新产品出来,这个产品怎么用?分成两大类,实际上我们来看,大类来讲,一种完全是民用产品,民用产品由市场认可它的质量和性能就可以。现在还有一大类产品是大型的工程类使用的,需要通过政府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才能进入市场的,这一类在现在的情况下,对一些新产品的难度就非常大。

市政府在2012年曾经针对这个存在的问题,专门在工业26条政策当中,首次做出了一些规定,要求给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当中留出20%的市场份额,并且给予10%的折扣,对首台套的使用,要给予一些资金的补贴。这个文件下发以后,从去年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应该说比往年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去年一年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我们参与的企业比例,宁波本地企业增加了25%,中标率增加了10%,中标的金额增加了9%。

但是还不够,这个不够,尤其是对一些原创性的,还没有应用案例的这些新产品,我们现有的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实际上限制比较大。因此我们市委市政府,尤其两位主要领导,多次会议上都在呼吁和强调,应该要进一步推动我们原创性的新产品的广泛的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又不能违反上位法,又要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作为地方来讲,最好的呼吁,国家能够根据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对现有的上位法律,政府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进行完善。因为这个完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美国政府就规定,政府采购当中50%必须采购本国的产品,而且给予30%的价格折扣和优惠。其它的发达经济体都有这样一些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现在是比较公平的,因此没有对这些原创产品、本国产品给予优惠。

主持人:这可能要国家层面上要出台一些政策。

陈仲朝:是。作为地方政府来讲,现在能做的,我们积极在做的,一是广泛的统一思想,让企业,让我们的工程使用者、产品的使用者,和我们政府管理者,所有各个领域,几方面人员都能够认识到,对我们原创性的、首创性的创新产品的特殊条件的使用,对我们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产品如果进不去,那创新变得毫无价值,创新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那就没有价值了。

第二方面,作政策上,原来在2012年的26条政策上继续进行完善,继续进行研究,卢市长指定正在进行研究这些新的政策。

第三,碰到具体问题还是要勇于承担勇于担责积极协调,解决碰到的具体困难,几方面共同努力,现在的大政策下,地方也要力所能及做一些工作。

主持人:虽然我们今天节目结束的时间马上要到了,但是两位,我还有两个问题要问两位。因为你们来一趟也不容易,我们想问一下黄局,刚才我们谈到了这么多,从创新的情况来讲,很多人说创新是宁波转型发展的华山一条路,但是我觉得从目前的整体发展来看,您认为整个宁波创新驱动的这条路,到底怎么样走?怎么样走才能符合宁波的发展?

黄利琴:我认为一个地方的创新驱动,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没有地方特色的任何举措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创新驱动大会上,实际上市委市政府已经对宁波的创新驱动的路怎么走,已经很明确,就是四大载体、四大路径。四大载体就是四个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大路径就是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研发平台为支撑、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这么四大路径。

今天成果转化已经讲得很多了,实际上我认为宁波抓四大载体,开辟四大路径,是一个破局跟立局的过程。这四大载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破局,要破除对资源、人口红利、以往体制机制优势的依赖,摒弃以依靠牺牲环境资源、环境代价这么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要破这个局。立局就是说,我们四大载体就是要立这个局,开辟人才、平台、成果转化、企业主体这么一个新的路径。就是说要开辟新的路径,使我们的创新驱动战略真正的落地生根。

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展了,比如陈市长讲到的,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成效已经蛮显著了。现在我们推出科技成果特派员,科技成果专项行动。包括你前面讲的怎么样宣传政策,一方面企业本身要主动了解政策,另外一方面我们政府也要送政策到企业,包括科技特派员,派到企业去,帮助企业建立技术路径发展图,建立企业的创新团队,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引导我们这些创新资源能够集聚发力,主要是这样。

主持人:好的,林主任,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您,您非常有发言权。刚才您也谈到很多企业的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要过四个关口,但是有一个关是很难过的,比如招投标有一些人不知道,我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过招投标这个门槛,您主意特别多,您给出个主意吧?

林克宇:刚才陈市长已经讲到了关于招投标。招投标我们前年开始已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我们地产的名牌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不是所有产品,我们规定第一是省级以上名牌,第二是新产品,就是刚才讲的,新产品。这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入。我们也要开培训会,政府招投标有程序,因为有的企业真的不知道,我们每年都开两到三期的,入围的这些企业,有招投标资格的企业,去开培训会,然后他知道这么一个程序,有可能进去了。去年确实,提高了10个点左右,就是比重。但是从企业的反映来讲,还不够多,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我们还有首台套政府也有补贴,比较好的首台首用,政府经过评定以后给予补贴,这也是为了,谁首台首用,都有一定的压力,政府给予补助,也有利于市场推广。

主持人:好的,时间特别匆忙,有关宁波创新这个话题,应该说非常大也非常广,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在节目当中跟大家聊,希望还能够有时间请到三位嘉宾走进直播室,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宁波创新的项目和创新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但是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节目只能到这里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